133.399公里,這是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邊境線的長度。
“他走過太多遍了,邊境線這些樹和花要是會說話,肯定會和他打招呼?!泵线B縣委政法委副書記許明淞口中的“他”,就是普洱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王昌鴻。
作為一名“老政法”,從事政法工作28年來,無論在治安防控前沿,還是在打擊犯罪一線,王昌鴻都牢記使命、沖鋒在前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政法干部的初心和使命。
為民服務的“孺子?!?/strong>
2019年,王昌鴻出任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委常委、政法委書記。寧洱縣不僅是普洱市重要的交通樞紐,也是普洱市的老工業區,工礦企業較多,因企業改制、綜合交通建設、征地拆遷、重點項目建設等因素引發的歷史遺留問題較為突出。
為了妥善化解矛盾糾紛,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,王昌鴻上任后立刻開展多次調研進行專題研究,建立協調聯動機制。此外,他還設立了群眾信訪接待室,僅用3個月時間,他就把該縣重復信訪群眾全部接訪了一遍。
除了日常接訪外,王昌鴻還常去農戶中走訪,及時發現矛盾糾紛隱患,耐心給群眾講解國家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。
“有時候遇到群眾不理解他的工作,甚至出口抱怨,我們都會替他感到委屈,但他總會開導我們說,要多站在群眾的立場,將心比心,敢于擔當,這樣才能做好工作?!痹c王昌鴻共事過的寧洱縣司法局二級主任科員王慶梅告訴《法治日報》記者,“有領導包案信訪任務的時候,他總是去認領最難的那個?!?/p>
在寧洱縣工作期間,王昌鴻主動將自己的電話號碼告知來訪群眾,只要有群眾來預約,他都會接訪。
“把事情辦好了,群眾滿意了,我才能心安?!北е@樣的工作態度,王昌鴻啃下了一個又一個“硬骨頭”,為群眾辦了一件又一件貼心的實事。
不畏艱苦的“巡邏員”
2021年7月,普洱市組建1400余人的強邊固防突擊隊,王昌鴻便是帶隊領導之一,在市、縣指揮部統籌分配任務時,他主動承攬了條件最艱苦的卡點。此處海拔2603米,是普洱邊境海拔最高的地方,終年云遮霧繞,水、路、電、通訊和太陽光“五不通”。
“那里氣候不好,被子和衣服一天到晚都是濕漉漉的。王大哥和我們同吃同住,擠著睡18人的大通鋪。但在這樣的條件下,他堅持讓年紀小的隊員睡在里面,自己就睡在進門風口的位置?!碑敃r和王昌鴻一起參與巡邏值守的扎發回憶道。
到了卡點,挑戰比設想中的還要多??c被原始森林覆蓋,地上的青苔和樹葉層層疊疊,一不小心就會踩空墜崖,甚至連一條可供行走的路都沒有。
沒有路,怎么巡邏?為了開展工作,王昌鴻帶領大家用刀砍、用鋤頭挖、用石塊壘,在無人區一點點開辟出一條2.1公里的巡邏路。日常巡邏時,毒蛇當道、野獸出沒,他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。
“那條路現在還在用?!碧崞疬@條“專屬”于他們的路,王昌鴻有些驕傲。
在守卡的50天里,王昌鴻帶領大家風雨無阻、晝夜不息,守住了陣地,防線無人員偷渡、無案件發生,出色完成任務。
在聯防所所長羅杰眼里,王昌鴻是個能吃苦耐勞的“實干家”。他告訴記者,為了及時掌握邊境情況,王昌鴻經常到轄區聯防所檢查日常工作,同當地村民拉家常,時間長了,聯防所的工作人員和村民都認得他。
勇做開路先鋒,忠誠為國守門。轄區內邊境線上的腳印,就是王昌鴻踐行初心使命的最好見證。
善用巧思的“宣傳員”
普洱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,居住著哈尼、傣、拉祜、佤族等少數民族,為了拉近與少數民族群眾的距離,王昌鴻給自己起了一個拉祜族名字“扎倮”(意為屬龍的男子),這也是他的微信昵稱,為的就是方便與群眾溝通交流。
日常工作之余,王昌鴻都會利用空閑時間,走進群眾家中,關心老人健康、叮囑孩童讀書,看看稻子、咖啡等農作物長勢、算算群眾收成,宣傳涉邊違法犯罪行為帶來的各種危害,發動年輕人積極參加強邊固防。
看似日常的聊天,許明淞卻從中看出了王昌鴻的巧思。
“我們這邊少數民族比較多,有時候直接向群眾進行普法宣傳,群眾聽不懂,效果也不好。王書記就用‘算賬’的方法給群眾講,比如參與電信網絡詐騙可能會帶來哪些經濟損失,這是一筆‘經濟賬’;再比如自己的違法犯罪行為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,這是一筆‘感情賬’,這樣舉幾個例子,群眾立刻就能明白?!痹S明淞說。
邊聊天邊普法,有了通俗易懂的解釋和耐心認真的態度,群眾聽懂了法律法規,也明白了“扎倮”的良苦用心。法律知識、法治意識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,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理念在當地蔚然成風,邊境地區奏響了一曲以法治促穩定、促和諧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“凝心”曲。
好干部、好領導、好大哥,面對大家對自己的肯定和贊揚,王昌鴻卻有不一樣的想法。
“我當時很驚訝,做的都是本職工作,怎么黨和國家可以給我那么高的榮譽?!闭f起自己被評為全國黨委政法委系統“新時代政法楷模個人”,王昌鴻不好意思地笑了笑。
樸素而執著,果敢而堅韌。這就是王昌鴻,像一棵大樹一樣扎根在群眾之中,生長出屬于政法干部的忠誠與擔當。